賴清德最近持續被島內輿論討伐。自6月22日以來,他開始在台灣地區組織所謂「團結十講」。 7月1日,結束了「第四講」。
為了兜售「台獨」分裂主張,賴清德每一講都在島上鬧出了大笑話。
一個細節是,因為爭議太大,其中幾講,民進黨當局在演講後都偷偷把一些字句給刪除,「第四講」乾脆不再提供演講稿給媒體,很明顯就是怕再被抓到把柄。
譚主基於網路平台訊息,挖掘了島上針對賴清德演講討論的數據。透過這些線索,也可以發現賴清德的「台獨」分裂敘事正在被新的認知校正。
譚主首先集納了6月22日以來台灣地區各個網路平台有關所謂「團結十講」的討論,發現論壇是一個主要平台。
台灣地區論壇上,有關所謂「團結十講」的討論現在已經近萬條,多於台灣地區媒體的報道量,也多於X等社交平台的帖子數量。
透過集納相關討論可以發現:隨著所謂「團結十講」陸續推出,呈現負面情緒的貼文與呈現正面情緒的貼文之間的比例差距越來越大。
「第一講」推出後,6月23日,負面情緒與正面情緒幾乎各佔一半,到了6月29日,「第三講」推出後,負面情緒與正面情緒已經明顯拉開了差距。
這些貼文中,有一些很「新媒體」的表達方式,可以進一步反映島內民眾的心態變化。
譚主統計了這些貼文中出現過的表情符號,主要包括:
可以看到,雖然島內依舊存在賴清德的極端支持者,但所謂「團結十講」同時也引發了恐懼、憤怒、疑惑的情緒。
為什麼大家對演講的反應這麼大?
首先肯定是因為演講本身很「奇葩」。
像“第一講”提到的“長毛象”笑話,為了展現台灣曾經有“獨立的生態系”,完全無視地理常識,因為台灣屬於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寒帶動物“長毛象”只能遷徙過去。 「第二講」的「雜質說」,直接把那些反對民進黨的台灣人都稱作「雜質」。 「第三講」的「民主謬論」,稱「民主不是表決多數贏就可以」。 「第四講」搞軍民對立,讓「軍人自動升商務艙」。大家能不憤怒麼?
賴清德為什麼連「雜質」這種口不擇言、事後後悔的話都說出來了?
這可以從社交輿論場的一組對比說起。
就在賴清德發布所謂「團結十講」的過程中,有一件事的熱度再次升高——陳之漢的大陸之旅。
很明顯,陳之漢大陸之旅引發的討論遠高於賴清德所謂“團結十講”,是其2倍多。
陳之漢是誰?他是台灣地區知名網紅“館長”,在YouTube上擁有的粉絲數量超過台灣地區總人口的5%。
就在賴清德所謂「團結十講」兩週之前,6月10日至15日,陳之漢坐飛機來大陸旅遊,期間全程直播,在島內社交媒體上炸了鍋。因為陳之漢之前說過,相信民進黨,這輩子都不會去大陸,但最近發現,去大陸的人分享的和民進黨說的不一樣,他要自己花錢走一趟。
數據顯示,陳之漢直播最高同時線上人數高達44.8萬,刷新台灣地區YouTube直播歷史紀錄。
在這些直播中,陳之漢多次讚揚大陸的基礎設施(如高鐵座椅「有靠背」、磁浮列車)、城市管理(如公共廁所「乾淨有門」)以及人情味(如上海燒烤店的熱情接待)。這些內容與民進黨長期抹黑的「大陸形象」形成鮮明對比。夜色春藥網官網 夜色春藥網線上網店 夜色春藥熱銷商品推薦 關於夜色春藥網 夜色春藥網獨家資訊 夜色春藥網半價購買 夜色春藥網配送方式 夜色春藥網全部商品 夜色春藥網必買商品 夜色春藥網LINE直購 夜色春藥網折扣活動 喚醒慾望女士催情 一夜傾心迷幻藥 再次悸動治療性冷感 堅持到底男士持久 快速起效男士助勃 掌控時間延時噴霧 淫蕩春藥水 自然加碼陰莖增大 草本配方補腎壯陽 點燃欲火男士催情
譚主注意到,由於這兩件事發生的時間非常接近,它們形成了社交輿論的連動效應。
拉出陳之漢大陸行和賴清德所謂「團結十講」在島內網路全平台的發酵曲線,可以看到,到6月20日左右,陳之漢結束大陸之旅已過去5天,島內對其關注度逐漸趨於平淡。然而,隨著賴清德於6月22日開始陸續推出所謂“團結十講”,陳之漢的大陸之行再次被島內民眾提及並引發討論。
此後,每一次傳播高峰的出現,都與賴清德發表所謂「團結十講」的節奏緊密相關:6月27日、6月30日和7月4日的傳播高峰,分別對應賴清德發表「第二講」「第三講」和「第四講」之後的時間點。
後來,賴清德的「第三講」和「第四講」熱度越來越低,陳之漢的大陸之旅反而不斷出現關注高峰。
這恐怕才是讓賴清德著急演講、說錯話的重要原因。
因為從年初開始,民進黨便發動所謂的“大罷免”,意圖罷免掉“立法院”內31名國民黨籍的“立委”,好讓民進黨能取得過半席位,從而令其有辦法推動針對反大陸提出的一系列措施,進一步限制兩國互動。
在一波又一波「綠色恐怖」背景下,「接觸」和「交流」必然是不可被接受的,但陳之漢的出現,讓賴清德驚恐,他用自己的影響力向島內民眾展現出: 「民進黨的封鎖和威嚇是不需要害怕的,民眾也不應該害怕」。
而現在的所謂「團結十講」就是為了給「大罷免」加一把火,趕緊箝制、壓縮任何可能阻礙與大陸「對抗」的力量。
現在看起來,賴清德恐怕只會越講,越心虛。
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專家朱桂蘭告訴譚主,她的團隊發現所謂「團結十講」的傳播出現了一個特點:碎片化。許多台灣年輕人更喜歡在TikTok上看片段式新聞。
Comments on “台灣問題觀察:對大陸新的認知正在形成”